来到2019年,社区团购继续引领零售行业赛道。说起“团购”,许多人不会觉得陌生。早在2010年,团购的热潮就已风行一时,当时全国一下子涌现了5000多家团购网站,最后也只有少数玩家幸存下来。
而在18年年底,社区团购平台数量已突破数千家。得益于微信庞大的流量红利,以及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与社交结合的购买需求,社区团购被资本热捧。近乎疯狂的跑马圈地,以区域为单位的商品价格战,团长超负荷运营的情况,在各拼团平台屡见不鲜。
被资本热捧的另一面,则是其尚未清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经济“烧钱”的打法、裂变的社交引流等让人争议,该战役最后站上高地的究竟会是谁?
团长攻坚战
社区拼团模式的核心玩法即由团长建立社群,背靠品牌供应链资源,通过社交平台和用户实现交易行为。平台的管理培训机制、分成的比例、品牌影响力、营销活动投入力度等因素,都会对团长的去留产生影响。
一定程度上,团长可以称为社区拼团的核心渠道。面对各个社区的兴趣点与潜在用户,由宝妈、夫妻店老板、便利店店主等人群担任团长,负责日常的社群运营、维护、发布商品,拼团平台则将商品金额的大约10%作为推广佣金发至团长账户。在苏小团平台,优质的团长平均每天成交量在100单以上,交易额也达到了近6000元。
团长作为链接公司和顾客的核心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区业务和服务的质量。在商品仅限于图片和视频形式呈现的前提下(也有平台提供店面给小部分商品作为实体展示),用户购买商品往往基于对团长的信任。
大多数平台都会对团长产生依赖,这也导致了在同一区域、同一社群,平台间会发生互相“挖角”的行为,用高额的佣金比例留住团长,也是惯用的政策。此前社区团购平台“你我您”曾对外公开一项运营数据——团长分成最高达到了15%。为保证团长质量,部分平台还会建立严密的培训制度与区域结构化管理,提高团队效率,以求短时间内杀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