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ence发文还只是开始,看杨辉和他的辉大基因如何在基因治疗领域启程

专栏
2019
03/26
08:36
动脉网
分享
评论

2019年2月,一篇Science上的高水平论文在朋友圈刷了屏。这篇论文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主导,中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和斯坦福基因技术中心配合完成。文章中设计了一种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 cell embryo Injection)检测方法,来分析不同基因编辑方法的脱靶问题。

 研究团队在利用GOTI对CRISPR-Cas9、BE3(base editor 3)和ABE7.10(adenine base editor7.10)三种不同的基因编辑方法进行了分析之后,得出了与大家普遍认知不符的结论:BE3的脱靶情况远高于其他两种。

 这一发现直接影响了基因治疗行业的发展状况,为所有的基因治疗企业敲响了治疗安全的警钟。而设计出这一精妙检测方案的,正是中科院神经所的杨辉团队。

 潜心钻研,终获“三大”满贯

 杨辉研究员,2003-200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技术学士学位。随后来到了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的李劲松课题组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李劲松课题组多年以来从事胚胎发育及iPSC(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颇有建树。

 在跟随李劲松研究员学习的过程中,杨辉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在基因编辑方向上不断深入。在生化细胞所短短五年的研究过程中,就先后发表了8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还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一篇Cell和一篇Nature。

 2012年,在李劲松教授门下打下了良好基础的杨辉博士随后来到了MIT(麻省理工学院)的Whitehead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Rudolf Jaenisch,在基因编辑方面继续深入。

 Rudolf Jaenisch这位学术泰斗级的人物曾构建出第一个转基因小鼠模型,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在表观遗传、克隆、干细胞领域都颇有建树。来到Rudolf Jaenisch门下的杨辉博士继续潜心钻研基因编辑动物模型,浑然不知一场基因编辑技术的革命已经悄然来袭。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新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科技快讯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安防无战事:一场10213亿元的误会
专栏
心脏康复中心井喷,患者数量、器械销售增长迅猛,中国心脏康复发展迎来春天
专栏
中旗股份拟10转8派8 深交所:拉抬股价、配合实控人减持?
专栏
尽管相互保险的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崛起,但这其中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其运作平台的改变就自然得到解决
专栏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