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倩倩
编| 吴怼怼
隔着一块屏幕,70后记得郝蕾,80后难忘徐静蕾。到了90后、00后的视野,一些更为年轻的名字登场,王珞丹、郑爽、沈月成为了青春剧难以绕过的形象。
1989年,《十六岁的花季》以泼满颜色的片头拉开国产青春剧的帷幕,也定格了70年代生人的青春记忆。
千禧年后,国产青春剧市场多元起来,既有《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伪现实」向青春剧,也有《一起来看流星雨》《转角遇到爱》等偶像青春剧。
至2010年,IP爆发,网生内容流行,自小说改编而来的青春剧成为整个市场最热门的类目,《最好的我们》《匆匆那年》口碑引爆。
而最近,微博热搜榜被《青春斗》刷屏,奔跑的向真身上似乎还能窥见楚雨荨的影子,谁也没想到,从艾利斯顿商学院到北方师范,郑爽的书已经念了十年。
三代女主更迭,国产青春剧嬗变刚好三十年。时代语境不断重构着青春影像的叙事倾向,而影像本身也在影响着它的观剧人群。
01
转型期的90年代:单纯年代的朦胧叙事
1989年,web在欧洲量子力学实验室诞生,吉卜力的《龙猫》在日本上映,与此同时,在小虎队的歌声里,《十六岁的花季》开播。
就是这个春天,《十六岁的花季》开创了校园青春剧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