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福利分房成为过去,买房成了家庭财富增长的火车头。时至今日,国内70%以上的家庭财富都在房子上。
房子的魔力,在于三十年来只涨不跌。市场中存在只涨不跌的资产,金融机构就会发行只赚不赔(刚兑)的理财产品。刚兑理财产品培养刚兑理财理念,大钱买房子(只涨不跌)、小钱买理财(刚兑),成了投资理财标准动作,而股票等高风险产品,始终难以进入大众圈层。
不过,一向运转良好的理财铁律,2018年被打破了:房价下行、债券违约、银行理财不再保本,除了存款,似乎找不到让人安心的资产。不奇怪,财富增长的火车头,已经转向了。
峥嵘十五年:只赚不赔的理财神话
2003年,国内银行业拉开股改上市的大幕,终于用现代公司治理这把剑,在浓厚的官本位之墙上凿了一个孔。利润和规模成了指挥棒,银行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的一团和气开始淡去,竞争滋生,创新有了土壤。
2004年,光大银行创设了国内第一支理财产品。彼时,成立不足两年、肩负行业改革重担的银监会,很快予以支持,次年就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赋予理财产品合规的身份,理财成为银行存、贷、汇基础业务之外的又一产品形态。
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早期的银行理财模式简单,就是赚利差——以较低的理财收益率吸入资金并投放到利率较高的银行间市场中去,心思也单纯,绕监管、调指标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统统不参与。
不过,2008年底,形势发生了逆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银行间市场资金泛滥,收益率下行,银行理财的赚利差模式难以为继。采取类似模式的银行同业业务,也成了难兄难弟,据兴业银行原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回忆,“(当时,)债券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行,导致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的价差不断收缩,同业业务部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直接威胁到同业业务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