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倍受业内关注的中兴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据报道,中兴通讯公司已与美国签署一项原则性协议,将取消美国商务部针对该公司向美国供应商采购零部件的禁令,从而使得该公司恢复业务运营。
作为条件,协议里也列出了对中兴的处罚措施。其中包括中兴30天内需更换董事会和管理层;新增罚款10亿美元;另缴4亿美元保证金;美国政府向中兴派驻合规监督团队,为期十年。
对此,又有部分业内人士站出来欢呼雀跃,不过我们认为,已经是屡屡不仅公然违反契约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还为了违背契约精神而公然造假的企业,其苟且偷生的价值何在?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一言一行要保证自己股东的利益,更要为企业的员工负责,而作为极具国企业色彩或者说代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中兴理应在关键时刻除了实现企业自身的商业价值,还应为中国产业本身添加正向的筹码。
但不幸的是,中兴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起到正向筹码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我们很难确定此次所谓中兴的“生”的代价是什么?毕竟前述的解决协议只是显性的,那么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我们的政府为此在此次协议中付出了多少隐性的代价,也许作为局外人很难搞得清清楚楚。
不过有些在中兴“东窗事发”后的系列事情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与中兴事件有关。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据称,中国大幅降低进口汽车关税,多少和中兴事件有关,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算一笔账,仅因为中兴事件,国家在关税政策方面的妥协,一年下来会给国家及中国的相关企业产业带来多少损失?中兴一家的存活可以弥补这些损失吗?还有就是业内一直存有争议的高通是对于恩智浦的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