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7 日,电商新星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收盘时市值达到 296 亿美元,市场也是一片看好声。
在关于拼多多的种种讨论中,有两种论点几乎从未改变过:其一,拼多多享受了腾讯系的社交流量红利,用拼团形式快速裂变,实现业务的突飞猛进;其二,由于低成本流量,较之淘宝和京东,拼多多对商家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拼多多对商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全文精读了拼多多招股书,却发现以上论点是否站得住脚仍待商榷,甚至对于多数人看好的所谓社交红利,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拼多多现阶段所收割的并非简单的社交红利,而是营销驱动的必然结果。
拼多多一直是作为老牌电商的颠覆者身份出现,其优势如开篇所讲:社交流量红利以及红利所带来的商家低成本运营。
在财务分析中,收入对比 GMV(网站成交金额)的货币化率一直被看作是评判企业营收潜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商家在平台之上的运营成本指标。
从 2017 年来看,拼多多的收入为 17.4 亿元,GMV 为 1412 亿元,其货币化率约为 1.2%;而在 2018 年第一季度,其收入为 13.8 亿元,GMV 为 662 亿元,货币化率为 2.1%。由此可见,2018 年拼多多在收入的挖掘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由于拼多多商业是典型的平台型电商,网络营销和佣金是最重要收入来源,为了对比商家的运营成本的高低,我们也分析了被视为被颠覆者的阿里该组数据。
2014 年第三财季,阿里当期中国零售业务的 GMV 达到 5556 亿元,该部分收入为 127.7 亿元,货币化率接近 2.3%,当年第四季达到 2.7%。
由于在 2016 年之后阿里只公布年度 GMV,且随着新零售的推进,核心零售业务已经融合进了菜鸟网络、银泰、口碑等新型业务,我们也咨询了业内相关人士,阿里零售的商家负担在这几年并未有太大变化。综合来看,阿里这部分数据应该在 2.5% 到 2.8%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