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香港金管局宣布将于年底或明年一季度发放8-10张虚拟银行牌照,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已于8月最后一天正式关闸。
据了解,金管局曾透露,有意在香港经营虚拟银行的公司超过50家,而截至8月31日下午5时,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小米、众安保险、Welab、中国平安、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29家科技或金融机构参与“竞标”,多数均以独资或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发出牌照申请。
那么,让金融巨头们趋之若鹜的虚拟银行牌照到底是什么,持牌进入香港金融市场又有着怎样一番战略思考?
虚拟银行或促进香港金融转型升级
据了解,香港金管局在去年9月鼓励引入虚拟银行,今年5月30日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文件,标志着虚拟银行牌照发放已成定局。根据金管局的定义,虚拟银行主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银行、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均可申请设立虚拟银行。
资事君认为,多方面综合因素促成了虚拟银行落地香港。埃森哲(Accentture)去年曾做了一项数据调查,显示香港消费者对香港银行现状满意度仅53%,槽点包括在香港开设银行账户困难等,香港银行业亟待进行业务调整及优化;另有一项研究表明57%香港客户已准备好接受其主要金融机构的虚拟银行运营模式,可以说当下设立虚拟银行“正逢其时”。
另外,香港正在从多方面着手推动银行业向科技金融转型升级,尤其是今年以来动作频频,如将在9月底推出快速支付系统、制定商户通用的二维码标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升级2.0版本(科技公司可直接使用沙盒,毋需通过银行,可直接通过聊天室与金管局沟通)等,而设立虚拟银行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