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事物到野蛮生长再到管理规范,共享单车在进入广州不到两年时间里,改变人们出行方式、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考验着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管共治能力。6月22日,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聚焦共享单车管理。
论坛透露,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广州带来出行结构优化、有效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五类车”等交通乱象的积极改变,但不容忽视的是便利背后的代价——单车乱停乱放、闲置废旧单车处置、投放量超容等管理问题逐渐暴露。而这些问题由谁“埋单”、如何“埋单”,引发热议。
绿色出行多了 “五类车”少了
积极改变
近年来,几乎每个广州市民都能感受到共享单车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些变化被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观察转化为切实数据。论坛上,该所副所长魏广奇表示,共享单车在进入广州后,慢行交通、绿色交通的比例得到提高。去年调查显示,全市慢行交通占公共交通的7.7%,其中共享单车比例达到3.1%。
据目前统计,共享单车平均出行距离约2.2公里,“不超过3公里,整个广州的公共交通接驳‘最后一公里’,它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他进一步透露,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乱象整治也有作用,“以前地铁和公交接驳站的‘五类车’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市民自行车出行量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自行车道的建设发展。市住建委市政处相关负责人周雯透露,自2016年以来,全市自行车道的新增量(包括新建、改建、提升的数量)大约为700公里,其中老城区增量较少,如越秀增量约20公里、海珠约34公里,而黄埔由于面积较大,新增量达262公里。“原有的自行车道,我们也通过贯通工程、增设交通标识等,让它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