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不知不觉,这场由光棍节演变而来的购物狂欢节已走过了第十个年头。
今年,各电商平台再次突破往年的销售记录,且头部平台基本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其中,天猫在双11当日成交总额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3%;京东在双11全球好物节(11月1日至11日)取得累计下单金额1598亿元、同比增长25.73%的成绩。
在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背后,有观点认为,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实现了三方共赢。庞大的交易额给电商平台带来巨量营收和利润;商家从中赢得数倍于平日的流量并回收现金流,顺便处理了滞销品、清理了库存;消费者则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心仪商品。
然而,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实际上真正”躺赢“的只有电商平台。对商家而言,不管是否参与双十一活动,也不论店铺经营如何、是盈是亏,都要根据店铺的营业额给电商平台交扣点费用。对消费者而言,也并非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更优惠,在先涨后降的操作下,双十一期间某些商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平时。
作为连续三年参加双11活动的商家负责人,林荫(化名)并不否认上述观点。“每年的双11大促都是我焦虑感最浓的时刻。”林荫如是称。
“一开始焦虑的是到底要不要参加双11,等下决心参加了以后,又要开始纠结广告投放怎么安排、上什么款、怎么做库存和定价等等,甚至还会在要不要安排刷单这个问题上犹豫。总之,从活动开始前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都是满满的焦虑感。”
赔本赚吆喝,保生存还是抓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