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难发现、难举证、难监管,可以说是 21 世纪最普遍的新型商业陷阱之一。
近些年来,互联网行业频繁曝出大数据杀熟事件,多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 2018 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中," 大数据杀熟普遍 " 热点话题凭借其高达 73 的社会影响力,排在十大热点话题第三位。
3 月 27 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 " 杀熟 " 的调查结果,56.92% 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 " 杀熟 " 的经历。
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 " 杀熟 " 存在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经历购物类、在线旅游类和打车类 App 或网站经历大数据 " 杀熟 " 的情况最多,分别为 44.1%、39.5%、37.1%;另外在外卖、视频以及电影购票等消费领域,被调查者反映也存在不少 " 杀熟现象 "。
被调查者经历过的大数据 " 杀熟 " 类型
大数据 " 杀熟 " 争议背后,透露了互联网行业的不少问题。
" 大数据杀熟榜 "TOP 5:电影 / 视频类
作为新兴消费领域,视频网站、电影购票平台近年来也被曝出不少 " 杀熟 " 事件。在此次调查中,经历过视频类和电影类 App 或网站大数据 " 杀熟 " 的用户,分别有 15% 和 13.9%。
其中用户反映最多的就是价格歧视问题,购买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不同用户之间会产生不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