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一天,黄峥走进了北京国贸某大型美元基金的办公地,洽谈A轮融资事宜。三年后,当时坐在黄峥对面的李明(化名)告诉记者,黄峥没有给他们画饼,而是从底层逻辑出发,讲述了电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也就是后来的拼多多。
此时,拼多多已经成功在美股上市。从成立到上市,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阿里用了5年,而拼多多只用了短短3年。上市首日,创始人黄峥的身家就达到了140亿美元,一举反超刘强东。
创立拼多多之前,35岁的黄峥曾任职谷歌,并有过多次创业成功的经历。拼多多在天使轮也得到了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等大佬的加持。可即便这样,黄峥仍然很难说服那些身处"五环内"、看不懂拼多多的风投。三年前在国贸的那天,他同样铩羽而归。
拒绝黄峥的风投,理由有三:
1、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有点像玩游戏,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存疑;
2、电商发展的大逻辑是提升商品和服务的品质,拼多多实在太low了;
3、拼多多的商品太过便宜,加上物流等成本,账是怎么也算不过来的。
"你可以说我low,说我初级,但你无法忽视我。"让风投们大跌眼镜的是,"太low"的拼多多,激活了"五环外"潜在的广阔市场,"账算不过来"的拼多多,以新模式乃至假冒伪劣泛滥的形式野蛮生长,最终成功上市。
"每轮融资黄峥都来我们这里聊过,但我们每次都是犹豫过后就拒绝了,结果拼多多一次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李明告诉记者,"后来我们内部进行复盘时认为,之所以一直没有看懂拼多多,是因为没有真正看懂中国的消费市场。"
五环内不理解,五环外受欢迎
可能没有哪家公司,曾经面临像拼多多这样既如此之多、却又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