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共享经济光环一路攻城略地的滴滴,已经离初衷越来越远。
三个多月接连两条人命案之后,作为滴滴共享经济模式最后一块门面的顺风车业务也已经摇摇欲坠。
而在之前,利用闲散社会资源的专车、快车市场早已被运营平台的 " 自营车辆 + 聘用司机 " 和带车加盟的全职司机填满。
8 月 26 日下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在对滴滴的约谈中指出,两起侵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出行平台存在的重大经营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并立即要求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出于安全考虑,高德地图今日(8 月 26 日)已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而嘀嗒出行尚未就顺风车业务公开表态。
在性命攸关的大事面前,被曝光的不仅仅是滴滴,还有共享经济模式背后的隐患。特别是当共享模式遇上海量用户,有限的管理半径和手段之下,共享经济底层逻辑设计是否能够撑得住强烈的风控监管需求?
一单抽成 10% 的变味公益
互联网的起高楼和楼塌了之间,有时没留下几口喘息时间。
只用了 100 多天的时间,定位公益的顺风车就已经跌下神坛,以两条年轻姑娘的性命为代价。
铺天盖地的舆论谴责之下,让车主和乘客通过拼车来平摊费用的顺风车从公益面孔突然变成了一张穷凶极恶的嘴脸。
这其中最大的原罪是顺风车早已失去了公益的本性。
2015 年,几家顺风车 APP 都已提高了自己的补贴力度,平台不仅不收车主任何服务费,还在车主和乘客两头进行补贴以吸引用户,相比以前每单几元到十几元的补贴,还出现了补贴 20 多元甚至更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