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经济学看:人们为什么会抗拒区块链token?

深度
2018
03/07
02:02
Pei
分享
评论

加密数字token和区块链技术在过去一整年备受各界关注,笔者也从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部分人对于此项技术的极端排斥与负面反应。

加密数字token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究竟什么样的属性才能构成为“货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们在面对加密数字token市场时,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比如害怕错过心态、损失规避心态)?

笔者将透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检视不同群体如银行、监管、投资人在面对加密数字token时所做出的反应,并向读者阐述究竟是哪些心理学的因素,影响了这些群体的经济决策。本篇文章仅以中立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提倡或贬抑加密数字token,亦不对市场价格波动做出结论。

认知偏误类型

人类的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逻辑断层,这种倾向被广泛称为”认知偏误”。产生认知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总是需要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加上先天记忆储存空间的限制,人类大脑对于过量的信息是缺乏完全掌控能力的。

所以,了解行为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很多难以解释的行为。以下笔者为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

权威偏误:人们更容易相信权威的言论是正确的,也更容易受权威的影响。

现状偏误: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现状的基准线是人们衡量所有周围事物的基石,只要有波动往下、跌破了现状,人们就会产生损失的心态。

损失规避:相较于在路边捡到5元的喜悦,人们更害怕同等金额的损失。

自我中心偏误:对自我认知的评价过高,对自己所下结论的自信远远偏离现实。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行为经济学 投资 区块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科技快讯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韩国宣布抑制加密货币投机的措施,准备立法规范加密货币交易所,将禁止金融机构持有加密货币。韩国寻求禁止未成年人和非居民交易加密货币,将重审加密货币税收政策。
深度
自比特币诞生八年来,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越来越认识到数字货币潜在的优势和劣势。
深度
互联网时代已经深入整个世界,区块链问世时,人们感受到的是另一个全新时代脚步正在靠近,春节期间引发社区热点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给了2018年开场红,区块链正要迎来它的新元年。
深度
对投资市场的分析,不能扣帽子,如果你对一个市场直接定义为“泡沫”、“骗局”,那基本上就相当于你已经将其拒之门外。
深度
面对出行霸主滴滴,王兴或许可能用区块链当大招,来个同归于尽,“革命”所有人也不一定。
深度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