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药创业者而言,关于21世纪最经典的描述莫过于那句“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创新带来的医疗解决方案跨越式进步,也使得我们看到了生物技术在人类健康带来福祉的潜力。同时,他们的市场潜力也使得资本趋之若鹜。
2018年创投圈经历了一场所谓的资本寒冬,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生物技术投融资也在这一年创下了多项纪录。2019年硅谷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8年生物医药行业退出(包括IPO和并购)总金额超过490亿美元,其中有多笔交易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
风险投资的交易总额也在2018年超过了96以美元,其中估值70亿美元的Moderna Therapeutics赴纳斯达克上市,更是创下了目前生物技术领域史上最大IPO。
资本像一股洪流,源源不断的注入到生物医药研发中。并且我们看到,下注的人越发热情高涨,生物医药公司估值越发水涨船高。
且不说BMS的管理层提出了740亿美元的报价,罗氏对Spark的报价也接近50亿美元,Juno制药、Aduro BioTech等一众公司都在短短几年内估值迅速超过了10亿美元。可以说,这几年诞生了生物医药领域最多的独角兽公司。
“要达到独角兽级别,首先你要找到愿意给出这样价格的风投机构。”Foundation Medicine前首席执行官Mike Pellini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表示。他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很难概括,但要实打实的成为独角兽,则必须有要有人愿意出相应的价钱。那么,打动风投机构出高价的原因有哪些呢?
技术应用能力大于学术影响力
生物医药投资是生命科学的投资,那么技术是否顶尖的量化指标是什么呢?从学术研究上看,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必然是主要参考因素,那么在工业界也是如此吗?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John Ioannidis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