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刚从 " 非典 " 阴影中走出来的马云,在西湖边开了个网商大会,大会很成功,来了 500 多人。
那时,什么叫网商很多人都还不明白,马云就给了个定义,说 " 网商 " 就是那些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和企业家。
但事实上,那一年评出的中国 " 十大网商 ",基本上都是做外贸的个体户或企业,名头最大的是格兰仕,他们的海外部经理沈朝辉成为了 " 十大网商 "。
搞技术的张建锋,在这一年加入了阿里,工号 2308,他给自己取了个花名叫 " 行颠 "。那时候的阿里刚刚实现了 " 每天收入 100 万 " 的目标,下一个目标是 " 每天盈利 100 万 "。
2004 年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看上去比马云风光,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了 2004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在第二年,QQ 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 1000 万。
不过在全世界范围内,腾讯还并不算是一家明星公司,至少在硅谷知道的人还不多。
校友的介绍显然比新闻报道来的更靠谱,在刘炽平的游说下,准备回国发展的香港人汤道生来到了深圳,第一个岗位是给吴宵光当助理。
江湖人来,职场如云,十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张建锋和汤道生,两人都是技术出身,但人生和经历迥异,如今各为其主,在 " 云 " 技术的战场上,狭路相逢。
此时的阿里和腾讯,均已经不再是当年手脚未稳的互联网企业——在当下的中国,这两家公司盘根错节,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两家公司的 " 野心 " 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试图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生更紧密的关联,而不仅仅只是某个领域巨无霸。
它们要做 " 空气 ",要做 " 水 ",成为无法被前行的列车抛下的 " 特殊乘客 "。这并不是没有成功案例:可口可乐进入战争补给品行列,烙进了民族血液,而 IBM 的做法是和国家的核心技术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