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国内游戏开发者来说,是艰难的一年。
手游行业进入红海,人口红利消失,买量成本上涨,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可预想的行业变动已让中小开发商们的日子难以为继。政策收紧、版号停摆,甚至以青少年护眼为名的网游总量调控等一系列政策的出炉,让一大批中小厂商暴死或接近暴死边缘。
转眼间,行业一片哀嚎,游戏行业迎来至暗时刻的声音不绝于耳。仅仅过了一个晚上,股价前十的游戏厂商便蒸发了1722亿市值。其中腾讯收跌4.92%,完美世界下跌了6.42%,博雅互娱跌幅达到10.91%,值得一提的是,其主营业务棋牌游戏正是近期的重点整治对象。
有人将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的政策比作2000年“游戏机禁令”。当年,正是这一纸禁令,让游戏成为“洪水猛兽”与“电子海洛因”。时至今日,游戏也未能彻底摆脱这两个标签。
18年后,网游总量调控政策再次让游戏行业陷入恐慌。中小厂商与独立游戏开发者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
同时,却有不少声音认为大厂受影响不大:一方面版号有一半来源于棋牌游戏导致最受影响的是这种非核心盈利品类,另一方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厂拓展海外,加强自研创新的步伐反而被迫加快了。
突如其来的网游总量调控政策
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称,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