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游戏背锅,是政治正确?
前几日,全国两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了,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有了不少提案。对于游戏行业和广大玩家来说,前有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加强游戏立法”的建议,后有马化腾的《关于多措并举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建议》。
赵皖平的话语中表示:“联合国已把网瘾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应该更好地发挥社会的力量,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尽管有人质疑这个说法是瞎编的,但是事情本身是值得探讨的。
从“电子海洛因”的帽子到“精神疾病”的审判,不论是游戏本身,亦或是玩游戏的人,都曾被或仍在被“污名化”。尤其当游戏遇上了未成年人,舆情风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高压的舆论背后折射出的信任危机,或许和严峻的网络环境也不无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介绍,自2006年起,“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持续对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行互联网运用状况的调查,已完成9次调查。对比近十年来的数据,可以发现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
我国19 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人数接近1.7 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2.5%。其中,被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高达98.1%,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到72.0%,比2010年的55.9%显著增加。2017年底为止,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最小的触网年龄甚至低于3岁。
触网年龄持续偏低,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巴尔扎克说,悲剧从来不是一个可怜的家庭的折射,而通常是一个被撕裂的社会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