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P2P 行业陷入平台爆雷潮,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既然 2018 年 6 月 30 日曾经是 P2P 行业合规整改的大限,那么既便备案延期,应该也只是细节性问题,行业整体性风险总无大碍了吧。显然,事情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
坦白讲,自 2016 年 8 月网贷暂行办法出台以来,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治理和合规宣导,P2P 行业的合规属性是整体向好的。就不少平台而言,在合规性上甚至具备了备案的资格,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只是,行业小环境拗不过宏观层面的大趋势。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宏观背景下,所有贷款类机构都在承压,考验的是平台的资产配置和风控能力,与合规属性的关系并不密切。换句话讲,单从合规属性上,还不足以解读此次平台爆雷潮,在出问题的平台中,既有踩在红线上从事非法集资的违法平台,也有合规性差的平台,甚至也不乏合规性较高的平台。
先来看看宏观层面的变化。
数据显示, 2018 年 1-5 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 1.47 万亿元,降幅 15.63%。数据的另一面,便是很多僵尸类企业、调控类行业企业失去了续命的资金,开始陆续违约。
据券商中国的不完全统计,2018 年以来,先后有 26 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资金 265.87 亿元,其中不乏一些评级 AAA 的大企业。具有发债资质的企业尚且如此,各类在 P2P 平台上借款的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就不用说了。由于没有 P2P 行业的底层资产不良率数据,我们不妨用农商行的数据进行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