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爆雷假标浮出水面 平台员工自称 “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

金融
2018
07/18
10:08
腾讯财经
分享
评论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 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了债务人。" 一家上海地区爆雷平台中层管理人员赵诚(化名)说。

7 月初他所在的平台爆雷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平台多家借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称,根本没有注册过这些公司,更没有发起过借款。

" 我专门找了平台创始人问责,但他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肯说;我又找了风控总监,他干脆坦言自己不知情。" 赵诚称。

如今,这些债务让他陷入旋涡,平台出借人天天电话催促他还款。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这种现象在多个爆雷平台并不鲜见,银票网等爆雷平台都曾出现类似现象。平台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曾借用平台员工或亲戚好友的身份证注册大量 " 壳公司 " 进行财务包装,虚构贸易合同或应收账款债券进行自融。如今平台爆雷,这些假标纷纷浮出水面。

一位 P2P 平台负责人看来,这背后折射出爆雷平台风控缺失:一是平台风控部门未能对这些壳公司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没有认真辨别借款标的 " 真伪 ";二是由平台内部员工或实控人亲朋好友设立的公司进行借款,理应列入平台关联交易并向出借人进行风险提示,但由于目前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部分平台趁机浑水摸鱼。

这位 P2P 平台负责人透露,辨别一个平台是否存在投放假标 " 自融 ",并非难事,主要看其发布的借款标的是否主要由内部员工、亲朋好友等设立,或由管理人员通过批量采购 " 壳公司 "(通常企业相关工商注册信息高度类似)发起。

赵诚认为,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平台创始人一味追求规模效应与资本运作获利,不顾风控与挤兑风险。

虚构借款标的 " 当时创始人借口为员工办理团体险福利,让我们将身份证借给他几天,基于信任关系,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借了。" 赵诚说。如今他得知,在办理团体险期间,创始人借机注册了数十家壳公司。由于公司注册采取认缴制,他们自称对此并不知情。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科技快讯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P2P 平台的连环爆雷,让投资者心有余悸。在 " 幸存者 " 们绝望地寻找保障资金安全的途径时,一些保险公司与 P2P 平台合作的保险品种开始流行起来。
金融
由于整个行业面临流动性危机,有些中小平台顶不住压力,转型、清盘、退出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金融
2018 年股市走熊,全年私募基金清算产品数量累计 8013 只,其中提前清盘数量 5069 只,可见私募行业生存的艰难。
金融
2018 年的中国二手房市场,要比往年更加热闹,先有 58 带着我爱我家、麦田等众多传统房产中介组团对抗链家,后有苏宁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杀入。
金融
界面新闻获悉,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将于今年9月正式上线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届时开放账户融资将成为首个由该平台支持的产品,并计划未来陆续支持更多贸易融资产品。
金融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