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住房新政被刷屏,被称为二次房改。“房住不炒”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即便各地近两年出台近300次调控政策、“租购并举”渐次推开,也没能抑制住房价上涨。4月70城有58个城市的房价在上涨,本已被压住的一线城市,近2个月房价居然止跌。调控最严、人口产业全面疏解的北京,销售量奇迹般地回升到调控前。怎么办?目光聚焦在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
大幅调降商品住房比例,政策性住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占比达60%;本科及以上人才,为社会提供基础服务的常住人口,能以市场房价的50%买到房、市场租金的30%租到房。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供应“四六分”,这是对1998年房改20年以来“重市场、轻保障”全面纠偏、拨乱反正;政策房以远低于市场价配租、配售,这是应对近10年房价“屡调屡涨”的真正长效。
深圳楼市向左还是向右?这是近期业内争论的焦点。向左就是“新加坡化”,即住有所居的问题上,一个都不能少,少数有钱人买商品房,多数人买也很体面的政策房,多数人努力4-5年,都能买得起一套房,教育医疗等资源按民族和种族均分;向右就是“香港化”,即少数有钱人买商品房,多数人或租或买密度大、不甚体面的保障房,住房领域“二元分层”格局明显。
非左即右的判断不太客观。不过,不管“新加坡化”还是“香港化”,大家关注的是,穷人或无房人群,怎么解决居住问题。
先盘一盘家底。深圳的住房基础还是不错的,目前全市有1041万套住房,按照户均2.59人测算,存量住房可容纳2800万人,而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也只有两千万。既然房子是够得,问题在哪里呢?这就是广为诟病的城中村。城中村提供了51%的住房,但设施和功能,配套和体验,与商品住房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被认为与深圳形象、城市转型、住房升级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