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职业的“驻地发行”生来不久,约莫算来,不及十年。
所以这种职业对于电影行业之外的人们来说,新鲜又陌生,即使它诞生已有快十年的时间。
“主要和本地院线、影院打交道”、“类似于销售”、“但却是在二三线城市中进入电影行业工作的最靠谱捷径”、“通常来说公司越大,未来机会也越大”,当身边有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就招聘网站上瞥见的这种职业前来咨询的时候,我通常需要用这样的语句来简单而准确地为其进行描述。
而实际上,我们必须同时知道,一种职业,用如此的三言两语来描述,其准确度其实是有限的。
2010年之后,以光线和乐视为开头,由驻地发行人员构成的发行地网在国内二三线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的区域内重要城市渐次铺开,与这几年来数量迅速扩张的影院一起,在各地为电影行业构建出壮观景象。
这种构建带有普及性,其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即是以这种“普及”为基础。
此时回望,我们当然应该想起在发行地网模式中发挥作用的决策、布局和资本。然而若用更现代的眼光来审视的话,模式中的个体无疑更应被看到。
况且微观视角下,在壮观的景象之内,正是这一个一个作为个体的具体的驻地发行人员在为这种“普及”提供推动力。
或者说,正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与数量急速扩张的影院一道,将电影,与二三线城市,真正结合在一起。
外人眼中的“驻地发行”
“当时是有媒体同行突然转行做驻地发行了,觉得很新奇。”因为此前是“同行”,所以显而易见的是,让石家庄本地的这位资深媒体人李沐觉得“新奇”的,并非是这个突然转行的人,而是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