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向来不乏高姿态的批评家。
实际上,在音乐消费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条“音乐消费鄙视链”,无论音乐地区、流派、乐器、唱法,都成为乐迷们秀优越的方式。
无处不在的音乐圈鄙视链
有人曾总结出“史上最全音乐圈鄙视链”,将“鄙视链”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诞现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A.音乐地区鄙视:欧美>日本>韩国>港台>内地>东南亚及其他地区;
B.音乐流派鄙视: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凤凰传奇;
特别地,每个流派内部还存在“链中链”,以民谣为例,大概是:李志/周云蓬>赵雷>好妹妹>宋冬野;
C.音乐专业鄙视:作曲>指挥>管弦>民乐>声乐>音乐教育>音乐学;
D.乐器鄙视:钢琴>小提琴>中、大提琴>管乐>打击乐(嗯,特别是三角铁);
E.唱法鄙视:美声>民族>流行。
抛开学院派内部的“互相鄙视”,圈内比较分明的“鄙视共识”主要是以下两种:
1. 学院派对于野路子的轻视;
2. 音乐流派、地区间的鄙视。
在学院派看来,一些非专业出身的音乐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乐迷热捧,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靠营销而非实力,古典乐是他们的最爱。同时他们宣称,许多流行乐是不入流的,无法称之为经典。学院派往往是高雅艺术的代言人与布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