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收入去年 6.5 万亿 钱都花哪了?
[ 2018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65095.85 亿元,增长 2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 69941.04 亿元,增长 34.2%。 ]
2018 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 65095.85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自 2011 年至今的八年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计超过 33 万亿元,年均超过 4 万亿元。
自上世纪 90 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不足导致地方政府转向土地经营,以此弥补城市建设的支出,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也被外界俗称为 " 土地财政 "。
如此高额的土地收入,地方是如何管理和使用的?钱都花在了哪些地方?相关信息是否应该及时向外界公开?
近三年的土地出让收支详情未公开
从历史来看,我国对土地出让收支的管理也经历过一番变革。
自 1995 年至 2007 年之前,土地出让收入先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再将扣除征地补偿和拆迁费用及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余额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简单理解,就是卖地的收入先扣除成本,再将剩下的纯收益进入国库。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好算账,便于计算土地出让收益,但弊端在于对土地出让金收支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浪费和腐败问题。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各地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 " 收支两条线 "。
在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之中,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均是大头,一般约占八到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