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衡量作品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全部。
爱奇艺之后,优酷也选择了与播放量说 " 再见 "。
当 1 月 18 日优酷宣布将在全站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时,一位做公关公司的老朋友发信息给我,说自己现在特别佩服爱奇艺和优酷,因为这两家懂得什么叫 " 仁慈 "。当然,在优酷那一则名为《破除喧嚣,回归本心》的声明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 " 初衷 "。
优酷的相关举措,与去年 9 月爱奇艺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几乎一致。
视频平台之外,前不久微博也发布了《关于调整微博转发评论数据显示方式的公告》,宣布对相关量数据显示做出调整。公告显示," 设置 100 万的上限,当转发、评论实际数量超过 100 万时,相应的转发、评论数量均显示为 100 万 +。"
这也就意味着,此前那些当红小鲜肉随意一条微博转发量就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场面,将正式成为历史。
平台之外,从监管层面来看,流量至上的问题也逐渐迎来管控。2018 年 12 月 26 日,广电总局就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已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同时表示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也在部署中。
刷量带来的不止是好看的数据,还有混乱
过去几年,在唯流量论的影响下,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是以数据指标来作为评判一个视频甚至视频平台的指标。通过播放量的多少,来给作品做一个定价,哪部作品播放量高它的广告就会更值钱,就会有更多的平台来抢它。这种现象无形中会产生很多泡沫,包括将一部作品的价格抬得虚高,甚至相关平台的估值也会相应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影视、音乐作品的刷量问题几乎成为行业公认的潜规则,很多所谓的爆款,也都存在刷数据、粉饰数据的情况。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