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片《印度合伙人》带着简约版护垫,借着女性生理话题冲刺年底;宫崎骏的《龙猫》发布唯美海报,主打怀旧试图打动观众……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稍稍回温的国内电影市场再次迎来了多部进口买断片(批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还会出现大爆款吗?批片生意还好做吗?
之前,首席娱乐官发表了《2018批片市场惨败:版权翻十倍、宣发上千万、超六成影片亏损……》的文章。陆陆续续地,有几个朋友向小官表达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有些地方的市场已经开始洗牌了,基本要定型了。”
为此,小官又采访了几个参与过批片、一直在批片和逃离批片的朋友,以部分批片市场为缩影,试图再窥整个批片市场的发展变化。
“底价加价竞争”VS“无底价选最高报价”
2015年,是小Z正式深入日本、开始接触批片生意的时间。
“三年前,入局日本批片市场的中国人不多,而且整个市场根本是江湖纷乱。”说起那时候的市场,小Z有些感慨,“当时的中国市场并不看好日本影片,所以我们也说不上很轻松。”
在日本,主要的影片基本出自东宝、东映、松竹、角川映画、日活五大电影公司,“国内客户可选择的合作公司并不多,相应的竞争也就变得更加激烈”。
“尤其是,日本人有个不算好的习惯:喜欢走老路。之前与你合作了一桩case,成果还不错,之后基本就会一直与你合作,不再考虑其他公司。日久天长,只有少数公司能与日本片方合作。”小Z认为这是目前难有其他新公司进军日本批片市场的原因之一。